close

本文取之於 英文維基,即將用之於 中文維基 ....

[簡介]

  • 生日:  1940 / 03 / 16
  • 國籍:  義大利

貝扥魯奇 是一位義大利裔作家,也是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獎" 的贏家。

早年時期 的 貝托魯奇 --

貝扥魯奇 出生於 義大利 北部城市 帕爾馬 (Parma),也是 艾米利亞‧羅馬涅 (Emilia-Romagna) 省 的 省會 所在地,請參見 Wikipedia 的地理示意圖

貝扥魯奇 的父親 Attilio Bertolucci 是一位著名的義大利詩人、 頗有威望的藝術史學家、 文選總編,也是 電影評論家。

貝扥魯奇 從小在 文藝氣息 濃厚的環境下薰陶,耳濡目染,15歲 開始他寫作的生涯。初試啼聲的第一本著作,就贏得許多的著名文學獎座,包括 維雅雷吉歐文學獎 (Premio Viareggio)。

父親 Attilio Bertolucci 的背景,對 貝扥魯奇 後來的 電影導演事業 影響深遠。年紀漸長的 貝扥魯奇,曾經協助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 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出版第一本小說著作,帕索里尼 也予以回報,僱用 貝扥魯奇 為助手,參與電影《寄生蟲》Accattone (1961) 的拍攝工作。

貝扥魯奇 的潛力,吸引當時義大利電影名導 塞吉奧‧里昂尼 (Sergio Leone) 的關注,力邀  貝扥魯奇 為 經典電影 《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 編寫 故事情節 (storyline),不過,里昂尼 以『對美國觀眾而言太費腦力』為由,並沒有採用 貝扥魯奇 的故事情節。

電影處女作 --

1958 年,貝扥魯奇 進入 羅馬大學 求學,此地是 貝扥魯奇 電影事業生涯 的起點。

這段求學期間,貝扥魯奇 擔任 帕索里尼電影副導演,成為 帕索里尼 最得力的助手,1961 年 貝扥魯奇 放棄學業,離開 羅馬大學

1962 年,21歲 的 貝扥魯奇 執導 他第一部的劇情電影處女作 《死神》,這部電影是關於一件謀殺的神秘事件,牽扯出妓女殺人犯。貝扥魯奇倒敘推理 的手法, 拼湊出 犯罪的動機、與 罪犯的原形。

緊接《死神》之後,貝扥魯奇 推出另一部令世人讚揚的作品 《革命之前》。

1970s 年代 義大利電影 的不景氣,延緩了 貝扥魯奇 電影事業 的起步。由於 義大利電影工業 的 全球性經濟大蕭條,身為電影導演的 貝扥魯奇,被迫參與許多來自美國、瑞典、法國、德國等國際大型影業公司、與外國演員聯合製作的電影,根據推斷,這段期間正是 義大利電影 開始依存 國際市場 的 歷史轉戾點。

與 國際聯合製片人 的合作 --

越來越多的導演,被迫與法國、美國、瑞典、德國的大型影業公司合作,聯合創作電影,除了能獲得足夠的資金溢助,在當今 國際娛樂工業 強敵環伺之下,更具有競爭力。

貝扥魯奇 也不例外,重要代表作《巴黎最後探戈》 ,由美國天王巨星 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與 法國性感女星 瑪莉亞.施奈德 (Maria Schneider) 領銜主演,因為 聘用了 國外演員 扮演電影中的主要角色,幫助 義大利電影 荷包滿滿 的新趨勢,《巴黎最後探戈》做了最佳的示範,《巴黎最後探戈》的主要角色,只起用了一位義大利的本土演員-- 馬西摩‧吉洛提 (Massimo Girotti)。

貝扥魯奇 另一部巨作 《一九○○》,雖然電影主題完全聚焦於義大利本土,卻常常被視為另一個重要標竿--亦即 依存於 國際市場義大利電影,開始貢獻回饋給 已然土崩瓦解的 義大利本土電影工業。《一九○○》是由  畢‧蘭卡斯特 (Burt Lancaster)、唐納‧蘇德蘭 (Donald Sutherland)、勞勃‧狄尼洛 (Robert de Niro)、和 傑哈‧德巴狄厄 (Gérard Depardieu) 等巨星領銜主演,記述 20世紀前半葉,歷經 政治騷動時期 的兩位 義大利 男性 的一生。

政治立場 --

 

貝扥魯奇 可能並不懊悔 義大利本土電影工業 土崩瓦解,因為 政治上他是一位虔誠的 馬克思主義 的信徒。

如同另一位於 1960s年代 後期大量引用 外國演員 的 義大利電影大師--  維斯康堤 (Luchino Visconti),貝扥魯奇 善於利用電影來傳達他的 政治觀點,因此,他們經常被歸類為 高爭議性 的 知名人物。

貝扥魯奇  的 政治性電影,總是凌駕於其他 正在重新評價的歷史 之前。

《同流者》批判了 法西斯主義 的 意識形態,涉及了 國家主義民族主義 的 緊張關係,也觸及了符合 大眾口味 與 集體記憶 的 議題,故事劇情 圍繞在 由 墨索里尼 (Mussolini) 一手策劃 的 秘密計劃 之中,密謀刺殺一位 法國巴黎 的 政治系教授。

《一九○○》也解析了 左派右派 的鬥爭。

1987年 的 史詩電影《末代皇帝》(最近重新發行 219分鐘 的 加長版),貝扥魯奇 透過電影中的 人物角色劇情詮釋 來傳達他的 政治觀點。貝扥魯奇 獲得 史無前例 的授權,得以在 北京 紫禁城實景 拍攝,電影的中心角色 溥儀,歷經了十多年 毛澤東 統治下 共產主義再教育,由身處於 金碧輝煌 的大宮殿,淪落為 灰衣破裳 的一介平民, 最後 ,溥儀 成為一位 花園園丁, 度過了他的餘生。

評價 --

許多 評論者 認為『性』與『政治』是 貝扥魯奇 電影 的 二大特色。

《巴黎最後探戈》 以極端的 肉慾 題材、與 令人心亂如麻 的處理方式,來審視『性』的主題,因此《巴黎最後探戈》被視為 以 情色電影 之姿,幫助 主流電影 敞開一扇 情色 的大門。

《同流者》則以『政治』主題 為基礎,更具體而言,就是 法西斯主義,並探討 個人 安逸現狀崇高理想 之間的關係。 針對 法西斯主義 的 義大利,《同流者》處理起來既 唯美,又有 智慧內涵,這部電影 被認為 充分展現了 貝扥魯奇 卓越 的 導演 能力。

過去 50 多年,貝扥魯奇 以 導演、編劇、或者 其他方式 參與了 數十部 的電影,他涉獵過的 電影主題,範圍相當寬廣。經由他的努力付出,這些電影的主題,在影史上 毫無疑問 佔有相當崇高的位置,尤其是 他 聞名於世 的 經典之作,以及 最近發行的作品。

《偷香》比較沒有 『另類』 的特質,而 《巴黎初體驗》則探討包括電影原名中 夢想家 (Dreamers) 主題、和 少部分其他的 旁枝末節。

無論 這些 窄化主題貝扥魯奇 本人的打算,或者,僅只是部分 評論者 對他指控的 窄化表徵,貝扥魯奇 利用他的電影所引起的爭論-- 反對崇拜偶像,激勵 人們 重新思考 自己、以及他們所身處的 社會貝扥魯奇 推倒 世俗 繁文縟節 的界限,經常被津津樂道。

貝扥魯奇 的影迷 應該也能從他的電影中的人物角色,觀察許多 很湊巧 的相似性,尤其是最近的二部電影《偷香》與《巴黎初體驗》。

例如,這二部電影中的女主角 麗芙‧泰勒 (Liv Tyler) 和 依娃‧葛林 (Eva Green),都具有美麗的肌膚、纖細烏黑的秀髮、以及 藍色的眼睛,二位女主角電影中都是 重度煙槍 的 時髦 妙齡女郎,也都在 18 或 19 歲 失去 童貞,貝扥魯奇 在兩部電影之中,幾乎每次都利用完全相同的 台詞,來陳述 愛情的試煉。

《巴黎初體驗》的角色人物 Isabelle 宣稱她於 1959年出生,儘管 電影 的 時代背景 設定為 1960s 年代末。這段 故事情節 並非 呈現出 真實的情境,而是參考了電影名導 高達 (Jean-Luc Godard) 的經典之作 《斷了氣》 Breathless (1959),電影人物 Isabelle 重新呈現 高達電影中 最著名的一幕喬段。

唯心,執著,自我懷疑

貝扥魯奇 也具有另一個特殊的才能,能將 人類靈魂 置於 顯微鏡 之下,進行細微的觀察。

如同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的電影,精神分析 也是 貝扥魯奇 電影的 核心主題,馬龍‧白蘭度 聲稱 在 《巴黎最後探戈》拍攝的場合,貝扥魯奇 與 演員們 分享他 源自 精神分析角度 的 自信,從旁誘導了 馬龍‧白蘭度 公認 最為完美的演出。

貝扥魯奇 另一個為人通曉的事蹟,就是常常被許多 心理學家們 糾纏不清,甚至會進一步去詮釋他的 夢境,身為極富 創造力 的 藝術家,貝扥魯奇 常常成為 學術論文研究 的 主題。

貝扥魯奇 汲汲於 探知 人類心神狀態 的興趣,啟發他拍成了 電影中 一幕幕的場景。

《巴黎最後探戈》描述由 馬龍‧白蘭度 扮演的角色人物 Paul,在他的妻子不堪 家庭暴力陰影 而自殺之後,發展出一段與 不知其名 的 陌生女子 的戀情。

因為電影中一段 雞姦 的喬段,《巴黎最後探戈》在 義大利 引起極大的爭論,主管機關 電影審查委員會 決定依法扣押,並沒入所有的 拷貝 銷毀,義大利法院 判決 褫奪 貝扥魯奇 的公民權 五年,以及 四個月 的 緩刑。

多年之後,社會風氣改變,電影審查委員會 也被廢除,由於 貝扥魯奇  秘密保留一份拷貝,《巴黎最後探戈》得以重新推出,不過卻是經過稍微 修剪 的版本。

藉由《巴黎最後探戈》等幾部電影,貝扥魯奇 檢視了 人類生命 過程中 『性關係』 的主宰權力。

《偷香》針對一位 暑假假期 遠赴國外的 女生,正值 少女 轉為 女人 之際,提供了 視覺感官 的描述。

貝扥魯奇 最近的作品《巴黎初體驗》也倍受批判,不只是電影中大量的 性愛 場景,也包括 男性 的 自慰。

《巴黎初體驗》中三位 主要角色 之間的『性關係』, 揭露了他們的 個人思維。例如:男主角 Theo 演出 自慰 的 喬段,交代了他最愛的人--雙胞胎妹妹 似乎已經成長,即將遠離與他的親密關係,他目睹 新加入者 與 妹妹 之間 關係 的 發展,逐漸把給他屏除在外。

奧斯卡金像獎

1987年 貝扥魯奇 執導的 史詩電影 《末代皇帝》,是一部關於 中國滿清皇朝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Aisin-Gioro Puyi) 生命故事 的 傳記電影

貝扥魯奇 以 《末代皇帝》一片,榮獲該年度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獎" 的 頭銜與光環。

《末代皇帝》的 主要演員 包括 尊龍陳沖彼得‧奧圖 (Peter O'Toole)、英若誠Victor WongDennis Dun阪本龍一Ric Young鄔君梅Chen K 等。電影劇本是由 Mark Peploe貝扥魯奇 共同撰寫。

《末代皇帝》利用 溥儀 悲劇的一生 為 鏡子,藉以投射出 中國 採取 革命 的手段,從 封建制度 過渡到 目前狀態 的 歷史過程。

《末代皇帝》總共獲得 9座 奧斯卡金像獎 的獎項,風光一時,包括:

  •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
  • 最佳藝術指導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 最佳攝影 (Best Cinematography)
  • 最佳服裝設計 (Best Costume Design)
  •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or)
  • 最佳剪輯 (Best Film Editing)
  • 最佳原創電影配樂 (Best Music, Original Score)
  • 最佳音效 (Best Sound)
  • 最佳改編劇本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Based on Material from Another Medium)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獲得 中國政府 同意授權於 紫禁城 實景拍攝 的 劇情片

當時有兩個 電影拍攝計劃 同時向 中國政府 提出申請,貝扥魯奇 的《末代皇帝》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方案則是 安得烈‧馬爾羅 (André Malraux) 的 La Condition Humaine,中國政府 傾向選擇 《末代皇帝》,對 拍攝內容 並不施加限制,使得 《末代皇帝》成為 第一部 於 中國境內 拍攝的 西方電影,也是自從 1949 年中國共產黨 執政以來,第一部獲得 中國政府 全力配合 完成製作 的電影。

[歷年作品]

  • 2003--《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
  • 2002--《十分鐘後:提琴魅力》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 1998--《困境》Besieged
  • 1996--《偷香》Stealing Beauty
  • 1993--《小活佛》Little Buddha
  • 1990--《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
  • 1989--12 registi per 12 citta
  • 1987--《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 1984--Addio a Enrico Berlinguer, L'
  • 1981--《一個荒唐男人的悲劇》Tragedy of a Ridiculous Man
  • 1979--《迷情逆戀》La Luna (原譯《月神》)
  • 1976--《一九○○》1900
  • 1972--《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 1971--Salutee malata, La
  • 1970--《同流者》The Conformist
  • 1970--The Spider's Stratagem
  • 1969--《愛情與憤怒》Amore e rabbia (歐洲大師短篇五選)
  • 1968--Partner
  • 1966--Canale, Il
  • 1964--《革命之前》Before the Revolution
  • 1962--《死神》The Grim Reaper

 

[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rong 的頭像
    Strong

    Strong's 電影部落格

    Str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